电子邮箱 | 校内办公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 国家规划
上海市职业教育“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3-02-15 阅读:
一、发展形势

  (一)上海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成绩

  “十一五”期间,上海职业教育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6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上海职业教育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基础,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功能。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发展,上海职业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积累起一些经验,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提升。首先,初步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职前职后并举、普职渗透、中高职协调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多样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优势逐步显现;其次,为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第三,优化调整了专业布局结构,使其与上海产业发展的方向更加吻合;第四,不断推出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其五,通过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帮困助学体系,对农村、海岛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施免费教育,逐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1.职业教育优势逐步显现。职业院校“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的优势逐步显现。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目前共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7所,其中有6所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2010年本市中职学校录取新生5.45万人,普职录取比为49:51,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共有56所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1所(17所为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人数为17万人,有7所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其中4所已经通过验收。2010年,全市在7所职业院校的4个专业启动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为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新的尝试。

  2.基础能力建设明显提升。先后建立现代护理、交通物流等八个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嘉定、徐汇等五个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共吸引了200多家企业、近30个行业协会和60多个科研机构,成员单位累计超过480家。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了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有效推动了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优质职教资源的共享。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共有80个开放实训中心项目通过专家立项评审,基本涵盖教育部所颁布的专业目录,进一步提升了上海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水平。

  3.专业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在全市78所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专业点由703个调整为621个,逐步建立起专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调整后的专业在一、二、三产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9.89%,78.68%,与上海未来产业布局结构更加吻合。高等职业教育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专业为发展重点,共设专业点936个,招生专业236种,其中近一半是非重复专业。

  4.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通过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了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开发技术,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取代了以往的学科课程体系,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并颁布42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基本涵盖本市经济发展中量大面广的专业和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专业,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推出德育工作新举措,逐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进一步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5.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率先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帮困助学政策体系,对涉农专业、农村和城乡低保及海岛家庭的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对城市经济发展急需紧缺专业给予奖励。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左右。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逐渐被社会所认可,为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0年,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工作,探索建立以就业质量为核心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质量和吸引力。

  回顾过去,上海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展望未来,上海职业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上海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期间,知识竞争和创新驱动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上海将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着力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促进了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为经济发展的数量增长、质量提高提供了充足空间和动力;另一方面,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对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因此,上海职业教育必须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做精、做特、做强职业教育,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进程中,认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

  1.生产技术的大幅革新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是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化,都需要加快培养和集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就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支撑,这就要求未来的职业院校学生要成为能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树立“大职业教育观”,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平台。建立开放性的、终身性的、融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普职渗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对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落实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

  3.城市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进程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上海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四个中心”,必然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国际合作,积极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和职业资格标准,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促进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化水平。

  4.区域经济的整合与联动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进入“十二五”,长三角地区将开展新一轮的区域资源整合,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对区域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上海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未来,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统一部署,上海将在原有基础上落实并做好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工作,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联合招生、对口支援、合作办学,如何更好地促进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上海职业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5.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对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需求。多年来,上海职业教育培养了千千万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上海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后世博时代,在上海建设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进一步创造性地发挥作用。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基础;积极推进上海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育人水平,主动服务产业升级,服务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城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发展主线

  “十二五”期间,上海职业教育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于实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吸引力为主线,进一步向着“做精、做特、做强”的方向迈进。重点做到:

  使学生能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平台,使学生不但具有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具有人文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能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使就业有优势:营造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优先就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形成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使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使办学高水平: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加相匹配,人才培养规格更加符合行业企业要求,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使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三)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形成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和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形态、专业形态和办学形态,全面提高本市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专业为发展重点,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支援中西部地区的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和院校,努力形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和经济发达地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使上海职业教育成为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典范。

  (四)具体目标

  1.总体规模稳步发展。至2015年,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广自主招生入学,全日制招生学生规模保持在5.5万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规模达到1:1。确保34%的教育费附加足额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性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并同步增长,确保职业院校财政性经费在教育财政性经费总额中的比例。

  2.示范骨干院校建设逐步推进。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到2015年,有三分之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水平,建设一批上海市中职改革示范校;加强对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后示范建设,重点建设3所国家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和7所上海市级高等职业院校。

  3.实训基地能级不断提升。以绩效评估为抓手,完善80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推动开放实训中心能级提升,根据行业企业需要,依托职业院校新建20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在高等职业院校每年建设20个重点实训项目,到2015年达到60个;并根据上海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30个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4.专业、课程建设持续深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专业现代化、以国际化带动专业标准化的目标。改革和完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至2015年,示范性院校每个主干专业至少与一家国际或国内的著名企业实行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3%的专业与国外知名职业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创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150个精品特色专业和180门精品特色课程;重点扶持有条件的学校按照行业产业的新要求,开发一批新的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一二三产业对应的专业结构调整到3:40:57左右。继续建设一批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重点专业,至2015年达到200个。

  5.师资队伍建设更加优化。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形成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师德师风和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搭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补充机制,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资格标准和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制度。

  6.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继续加强与人保部门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推进和探索中职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多种培养模式的有机衔接试点工作;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普职渗透,加快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逐步探索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完成组建10个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和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工作,推动集团化办学和校企深度合作。健全中高职院校之间、学校企业之间实验实训等资源的共享机制,使80%以上的院校与行业企业成为紧密型合作伙伴。以创新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核心,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引导、校企合作、市场运作”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

  三、主要举措

  (一)全面提高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水平,大力增强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水平。一是要增强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发挥课程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把实习、实训场所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课堂。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结合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乐群意识。二是要加强德育工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指标体系》(沪教委德〔2011〕16号),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德育课程融入企业和社会,开展实践性德育活动。三是要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和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同创共建,形成校内外贯通的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校园网站思想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积极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场所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大向中小学生开放力度,丰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探索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四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艺术修养,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更加注重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实施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提升计划,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多元潜能得到激发,终身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全面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着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开展上海市“星光计划”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和“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多元化的诉求,积极探索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特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联合市人保等部门从已经颁布实施的42个专业标准中选择一批行业优势突出、改革基础良好、学校专业设置中量多面广的专业,开展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一体化课程认证改革试点。继续加强与人保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开发、课程开发运行机制,形成职业院校自主的、以职业教育集团为主要平台、以专业群为合作单元的制度化的专业调整和发展机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岗位要素。

  推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选择具有较好基础和专业优势的职业院校,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探索,重点推动已经参与试点的中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鼓励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同一管理体制内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等更加灵活的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培养的需要,探索实施五年制一体化办学的专业试点。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各层次高校各自比较优势和专业特色,以知识型、发展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实现上海更多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系统化。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继续进行二专科一年半制、高中(中职)起点二年制、三年制,专本连续培养(“3+2”)、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硕士等多层次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实现途径。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及区域发展的密切结合。大力推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共同打造就业平台、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服务,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资源集聚和整合,在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三)优化调整学校和专业布局,深入推进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要求,继续培育和扶持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对进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学校,加强过程监控和目标管理,着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开展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围绕本市职业教育“做精、做特、做强”的改革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市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向特色和品牌方向发展。

  全面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启动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推进完成已验收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向专业特色鲜明、校企深度融合、具备国际影响的方向发展。发挥国家示范院校优势,吸引海外学生来华学习,力争使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长学制学习留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到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培训交流的海外警务人员不断增长。围绕上海支柱产业,启动上海特色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市级示范高职建设工程)。全面开展行业(区办)高职院校提升计划。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逐步建立起专业布局合理、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形成学校之间定位准确、错位竞争、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一是优化布局,引导学校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形成与上海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分布新格局;二是调整结构,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关注就业水平和质量,实现技能型人才供需基本相当;三是促进改革,整合优质资源,增强质量意识,形成一个专业、多个教学改革建设项目联动的良好局面;四是打造品牌,建成一批精品特色专业,形成多个有示范作用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五是完善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

  开展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计划。逐步优化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完成高等职业教育“085”工程,全面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技术服务(或社会服务)四方面项目建设。连续举行五届“上海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比武”,推动上海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推动专兼结合的“双师制”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培养机制

  加强新教师专项培训。着重进行师德素养、职业教育理念、岗位核心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发挥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以及高校、行业企业和教科研机构的积极作用,以挂职实习、合作项目和专题培训等形式有计划地培养培训新教师。

  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培训师资模式。采用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企业实践基地结对的形式,建立10个左右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专业技能课教师每三年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定期到企业接受实践教育培训。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加大资助力度,到2015年,行业企业特聘兼职教师达到600人。实施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和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机制,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实施办法”。鼓励引导学校积极吸引专业急需的行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有效补充和改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数量和结构。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及企业顶岗培训三种形式,到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普遍得到培训,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继续实施上海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培育骨干专任教师。结合重点专业建设,建立骨干教师师资档案,选派其中的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赴国外进修。完善高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探索高职教师资格、教师培训制度改革;优化高职教师队伍结构。

  (五)加强实训基地能级提升,持续提高实训基地运行绩效

  推进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公共性、服务性、开放性”功能,充分满足学校教学和实训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其全面开放和持续发展,推进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工作,探索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化和调整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以服务战略型新兴产业为主,围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四个中心”建设的需求,新建20个开放实训中心,进一步满足教学实训和培训的需要。根据运行绩效评估结果,重点支持三分之一的开放实训中心提升能级,打造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实训中心品牌。进一步提高开放实训中心的服务能力、运行水平和管理效益。

  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结合各院校主干专业的定位,支持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资源共享型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利用这些设施设备设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性课程的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计。

  (六)推出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全面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信息化进程

  继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和扩大一批课程教材改革成果。修订和完善已颁布的42个专业教学标准,继续开发一批专业教学标准,加大“双证”融通。着力推动重点建设的专业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广“学做一体”、“任务引领”为主体的课程教材改革。支持和引导学校积极创建一批职业教育精品特色专业和课程,进一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并实施主要文化基础学科教学实施方案和分层教学指导方案,推动专业、课程和教材资源建设。丰富网络课程资源,扩大网络课程实施范围,完善网络课程管理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保障体系。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按照教育部相关工作的要求,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的培育建设工作为抓手,提高上海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鼓励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参加国家、上海市、专业协会等不同层面的职业技能竞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完成31所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以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为重点依托,结合高等教育“085工程”高职重点专业建设,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收录国家及上海市重点支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改设计、活页教材、课件等相关资料。

  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鼓励学校将国际行业标准融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国际通行的技术规范、服务规范,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逐步建立国际互认的专业教学标准,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增加招收以专业学习为目标的长学制外籍学生数量,增加外教比例,提高出国交流进修的师生比例。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上海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丰富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素养和技能。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提升工程

  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为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优化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制”师资队伍,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大力推进专、兼职教师培养以及师资培养基地的机制建设。完善师资引进和培训制度,加强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团队、“双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和行业专家引领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的补充机制不断完善,到2015年,按编制标准配齐教师,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逐年提升,专业教师数达到专任教师数的55%,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专业教师总量的30%。

  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培训。高职院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达到40%以上,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进一步健全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和校本四级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开展覆盖主要专业大类和主要文化课程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培训,依托相关行业、大中型企业和职业教育集团,共建“双师型”教师企业培训实践基地。

  完善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提高校长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力,提升职业院校校长和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基本形成规范科学的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师培养机制。广泛吸引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对本专业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的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造就一批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视野宽、理念新、领导力强的校长,形成一批勇于改革创新、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校。

  (二)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建设工程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建设。推进职业院校的资源集聚和整合,提高优质资源的共享水平。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功能,提升职业教育集团为行业企业、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

  通过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功能拓展、资源配置和辐射空间等方面的优化,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校企合作、资源集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使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成为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水平。改进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的投入方式。把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投入与实际成果、绩效结合起来,使投入真正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

  建立保障职业教育集团科学、持续发展的机制。重点探索建立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和投入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并颁布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加强和提高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质量和发展效益。

  加强长三角区域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各职业院校以及行业企业的联系,共享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以行业内大型企业、主干职业院校为主体,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产学研项目合作为主要载体,开展更广服务领域和更高服务水平的产学研合作。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工程

  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探索与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优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继续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招生规模,2015年达到当年招生规模的10%左右。研究制定和实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鼓励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同一管理体制内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等更加灵活的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未覆盖或特色不明显,中职校中相应专业的办学积累有优势、行业特色突出的专业,按照专业培养的特殊需要,探索实施五年制一体化办学的专业试点。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重点探索专科层次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相互沟通融合,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相互促进,推进同层次职业学校的学分互认。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有效推进上海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打造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将“上海职教在线”建设成为集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为一体的综合门户网站。完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库”建设。加快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及各中职学校的信息交流、协调和共享,全面提高上海中职信息化管理效率。完善上海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状态监控平台,定期发布上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建立上海职业教育资源中心。建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各项子系统,打造国内领先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鼓励学校开发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服务,完成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逐步提升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创建若干个智慧教室和一批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成校园一卡通信息平台,实现秩序化智能管理,提升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保障条件

  (一)经费保障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及时调整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实施公办高职院校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制度。市、区县财政要足额安排职业教育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建立师资培养培训专项经费等。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二)组织队伍保障

  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统筹和协调。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办学单位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

  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领导、规划和统筹。成立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制订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评价工作。继续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高高职高专师资水平。

  (三)政策与制度保障

  以国家《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各项政策法规,切实做到,依法治教。

  充分发挥市区(县)两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划、统筹和领导。按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各行各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划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布局、规模和结构。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控工作。

  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培训工作,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积极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上一条: 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03-01
下一条: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01-11

版权所有 ©2017 浙江工商大学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r. Email:ghc@zjhzcc.edu.cn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877528 浙ICP备15014656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 网站管理